泰安乐清宜鸿电器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苹果改NFC命运 或将成全球移动支付主导

编辑:泰安乐清宜鸿电器有限公司  时间:2018/06/26

刚刚拿到iPhone6的用户会发现,NFC模块尚未能启用。苹果公司9月9日宣布推出“苹果支付”(Pay),从而可通过iPhone6、iPhone6Plus以及Watch等设备进行消费和交易,相关移动支付产品将于10月面世。

通过升级到iOS8系统,美国消费者可从10月开始使用苹果支付。用户可在商户的应用程序中,以及商店、餐厅、交通服务商、加油站、便利店和所有苹果商店(Store)在内的非接触式支付点进行支付。在商店中,消费者可通过使用iPhone轻触非接触式终端,并将手指按在TouchID上,进行交易授权以完成支付。

万事达卡相关负责人介绍,苹果用户可通过苹果支付APP使用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及借记卡。对于应用程序(APP)内的支付,消费者仅需点击支付,并使用指纹或密码进行授权,即可完成支付,整个过程无需输入卡号或离开当前的应用程序。

苹果支付背后的支撑是NFC支付技术和苹果的TouchID技术。所谓NFC支付,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采用NFC技术(NearFieldCommunication)通过手机等手持设备完成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线下进行,无需借助互联网,而是使用NFC射频通道实现与POS机或自动售货机等设备的本地通讯。

中国银联产品部专家称,苹果支付的NFC支付体验是领先于世界的,其芯片技术的安全门槛是最高的。

苹果支付将让NFC支付“起死回生”。业内人士认为,NFC不仅由此成为二维码等移动支付技术的有力竞争者,甚至将成为未来全球移动支付产业惟一的整合者和主导者。市场信心一方面来自苹果支付集合了苹果公司、芯片公司和卡组织几家的先进技术和风控能力,另一方面也在于苹果具有控制NFC整条产业链和终端设备的能力。

此外,VISA中国区副总经理、创新产品总经理龚亮认为,NFC重现活力,是因智能手机的出现让NFC技术载体多样化。此前NFC发展一直受到载体、使用场景、POS机数量等限制。

NFC在中国发展已近十年,但因为移动运营商、卡组织、手机厂商之间的利益博弈,一直无法真正推行。利益的不统一导致NFC技术标准无法统一,也没法集中火力在商户和用户中推广。

此次和苹果公司合作的支付商包括VISA、MasterCard(万事达卡)、美国运通公司。这三家卡组织覆盖了美国83%的信用卡交易量。

苹果公司此前一直将NFC支付技术拒之门外,这次“华丽转身”,业内人士认为,苹果并非排斥该技术,而是不想在没有应用市场时推出当摆设,现在技术和应用一起推出,顺理成章。

在iPhone6发布当日,麦当劳宣布全美所有麦当劳餐厅都将布局闪付POS机,并将对员工进行使用培训,全面支持NFC支付。此外,星巴克、梅西百货、赛百味、Target等美国主流商家都可支持苹果支付。Uber、Groupon等互联网企业也第一时间接受苹果支付。

苹果支付的收费分成建立在美国信用卡和借记卡现有的收费结构上。据外媒报道,预计将采取从交易金额中抽成的方式,比例约为0.15%,大大低于现行信用卡交易费。在美国,商户通常支付交易价格2%左右的信用卡手续费。

根据研究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研究结果,全美银行信用卡交易费2013年收入约为400亿美元,且每年还保持超过30%的增长,因此苹果支付有望成为苹果新的利润增长点。

前述银联专家认为,苹果或将推动其他手机厂商将NFC作为标配,从而拉动整体移动支付行业,未来大量银行卡支付的交易将转移到手机支付上。“NFC支付充分发展可能要五到十年。”

苹果支付

一旦NFC支付普及,由于手机支付费率低,未来整体支付成本或被拉低,银行信用卡费收入亦将整体压低。

据财新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中国银联从今年初就开始酝酿与苹果公司合作,预计明年3月前会正式推出,此后银联卡可以加载进iPhone,可用于中国任一POS机。

另据财新记者了解,微信目前也在大力发展NFC支付。今年3月腾讯入股京东,而京东和中兴手机是战略合作关系,此外腾讯入股NUBIA手机也是近日业内热议的话题。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动作都和微信布局NFC、寻找硬件终端有关。

但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微信在NFC领域的能力仅限于reader,也就是把NFC设备当成一个读写头,可对外部的非接触卡片进行读写,如虚拟公交卡等,进行卡模拟支付目前还做不到。

PK二维码

陈建伟是中国电信支付业务联合创始人,目前在中银通支付公司任移动金融负责人,是中国最早接触NFC的专家之一。他认为,NFC支付可帮助银联在移动支付领域扳回一局,重新和支付宝回到同一条起跑线上。

银联和支付宝之间的战争,某种意义上也可看成是NFC技术和二维码技术的抗衡。

央行金融IC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枫认为,NFC技术将是二维码支付有力的竞争者。他指出,NFC支付依托的是银行卡,属于强实名账户;而二维码依托的是第三方支付账户,属于弱实名账户,不受法律保护。此外,第三方支付交易没有连接到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统,不能全国清算,只能双边交易,这让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性打了折扣。

“二维码只能在小额支付领域做文章,大额支付做不了。”李晓枫说。

“NFC目前是惟一成熟的近场支付技术。”陈建伟表示。

“近场支付技术目前就是NFC、红外和蓝牙,但红外和蓝牙尚无相关的支付产品。”艾瑞咨询资深分析师王维东表示,蓝牙技术一定程度已经遭到了否定,因为和NFC支付10厘米的距离相比,蓝牙支付距离更广,也带来更多安全隐患。

相比之下,能够和NFC抗衡的近场支付技术,只有二维码。二维码本身虽属于远场支付技术,但现在越来越多应用于近场支付场景下。例如,在购买商品时通过现场扫码的形式支付,虽然要经过后台系统,但形式上是和NFC支付并驾齐驱的近场支付手段。

和其他条码一样,二维码也是先将信息转化为数字,再用图形对该数字予以表达。

二维码既可包含文字、图片,也可作为导向数据的通道,如密钥、网页地址。广大消费者所熟知的支付宝、财付通二维码交易,正是通过将商品页面地址或是订单信息生成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码读取商品信息并生成订单,或者扫订单进入支付页面,完成支付。

此前中国银联相关负责人士告诉财新记者,银联一直以来都在联合境内外产业各方积极研究、探索包括二维码支付在内的各种创新支付模式,但由于二维码支付安全性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银联在市场上从未启动过二维码支付的商业应用。

随着NFC技术被越来越多手机厂商接受,闪付POS机终端也逐渐铺开,应用场景不再是阻碍NFC支付推广的掣肘。在NFC技术和二维码技术的制衡中,决定轻重的砝码主要是成本与安全。NFC技术的推广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但安全性被认为优于二维码支付。

一名熟悉金融行业安全认证的人士向财新记者系统描述了二维码的风险所在:首先,二维码本身包含的信息可能是木马病毒,用户扫码之后运行木马造成资金损失;其次,交易信息本身未包含病毒,但由于加密的强度不够,在二维码将信息传到手机的过程中,可能遭到黑客破译、窜改;最后,二维码支付的数字证书、电子签名还不完善,交易发生后的可追溯性不强,一旦资金损失,不容易找到对应的真实交易者。

不过,NFC支付也同样面临黑客攻击等风险。美国安全局前分析师查理·米勒的一次演示曾让人们大跌眼镜:他利用一个NFC芯片和手机触碰,手机就被植入恶意程序,按照黑客的要求打开任意网页。

然而,和二维码的区别在于,NFC支付对应的闪付POS机是经过银联和银行授权的,交易过程受到监管;而二维码支付则绕过监管,任何人只要通过扫码就可完成支付。

接近支付宝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二维码和NFC支付并不矛盾,二维码还是以远场支付为主,是和信用卡并列的一种支付选择;而NFC支付则是信用卡的电子化,是塑料卡片的替代产品。“我不认为NFC支付会对支付宝造成威胁。”该人士表示。

安全的三道防线

除了监管上的可控,这次苹果支付的指纹识别技术、电子令牌(DigitalToken)技术和各家卡组织的加密技术,堪称苹果支付的三道安全防线。

关于第一道安全防线指纹识别技术,王维东表示,它比传统密码要安全得多。“指纹技术彻底解决了密码被窃的风险。”

然而,德国柏林的安全研究实验室近日发现,iPhone6/6plus上的指纹识别功能相比上一代并无升级,使用指纹膜就可通过验证。可见指纹技术也并非无懈可击。

第二道安全防线电子令牌技术是万事达卡、VISA和美国运通共同使用的一项技术,就是不储存用户账户信息,自动生成一次性使用的安全码,就算信息被恶意拦截,也无法获得账户信息。今年3月,EMVCo发布了EMVCo1.0的电子令牌技术标准,在此技术基础上,苹果和各卡组织展开合作。

万事达卡中国区总经理常青对财新记者表示,未来苹果支付的每一笔交易都会被电子令牌取代,“就像在拍卖行举牌子”,在商户一端永远看不到真实的账户信息,只是一堆无意义的令牌。

龚亮表示,即使当手机丢了,用户可以在网上把APP支付功能停掉,或者通知发卡行把之前和主卡账号关联的数字令牌账号作废,申请另外一串新的令牌账号替换之前的,而不用去另外办一张卡。

此外,和苹果支付合作的万事达卡和VISA卡也都各自设置了安全防护措施,堪称第三道防线。万事达卡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者在使用万事达卡NFC支付时,将得到与信用卡支付相同级别的防欺诈安全保障。此外还针对NFC支付设有非接触式射频交易变速器的高级加密等。

支付宝一直以来也在探索NFC支付技术。2014年6月18日,支付宝发布了“未来公交”计划,宣布使用NFC手机的用户可在支付宝客户端内实时下载一张公交卡,并在35个城市中刷手机通行。但业内人士指出,支付宝内部对NFC看法并不一致,反对意见认为支付宝在NFC支付上不能把控核心技术,完全依赖于NFC芯片生产商和银联。

支付宝NFC项目负责人曹寅撰文指出,原有一卡通体系是封闭的,在系统设计当初只考虑到自己发行的卡能够在自己的POS机上完成消费,几乎没有考虑过刷手机的情况。那么现在手机作为一个原有体系外的设备,兼容难度可想而知。这种障碍让“未来公交”处于尴尬地位,甚至可能无疾而终。

接近支付宝的人士指出,尽管面对各种困难,面对NFC支付浪潮袭来,为了抓住大周期,增加客户黏性,支付宝也将在NFC领域继续探索。

NFC的中国之路

NFC并非技术创新,而是基于过去EMV标准的芯片。龚亮表示,VISA在1986年就发行了EMV芯片卡。在EMV技术框架下,不同的卡组织有自己的标准名称,比如VISA是PayWave,万事达卡是PayPass,银联是闪付。

“有NFC支付功能的手机就相当于一张可以进行非接触支付的芯片卡,例如VISAPayWave卡片,即芯片卡的手机化。”龚亮表示。

但是要将芯片从塑料卡片上搬进手机中,还需要配合控制器和天线。NFC从硬件角度分两个核心模块,一个是NFC控制器和天线,另一个是SE安全元件,用来存放敏感数据。核心模块分为三种加载方式,即SIM全卡、NFC-SWP和手机全终端模式。这三种模式,也代表着NFC在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6-2011年,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主推SIM全卡模式,当时仅中国电信累计发放各类SIM全卡近1500万张。“如今,SIM-PASS以及全天线SIM卡等仍在运营中,却无法适应iPhone等小卡的技术挑战,三大移动运营商都以NFC-SWP模式为未来方向,在市场预期和资源投入上不再向SIM全卡方案倾斜。巨头的转向,直接导致了技术研发型卡商和芯片商的重大损失。时至今日,卡商已基本没有能力再创新出更好的SIM全卡产品了。”陈建伟表示。

第二阶段以NFC-SWP为代表。2011年左右,三大移动运营商的NFC业务发展迟缓,都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2.4GHz也遭遇淘汰。2012年11月,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提出金融行业标准以13.56MHz作为近场支付非接触通信技术的基础,并出台了300多万台对应的闪付POS机。中国本土频率2.4GHz仅在校园、公交等狭窄范围内继续存活。就此,标准之争告一段落。

在NFC-SWP方案中,两个核心硬件被剥离开来,NFC控制器和天线放在手机里,SE安全元件安放在SIM卡上,由移动运营商掌控。

银联还一度推出NFC-SD卡,试图把SE安全元件通过SD卡加载在手机中,但由于大部分手机存储空间充足,并不需要额外放置SD卡,这个方案后来也不了了之。

手机厂商、银联和移动运营商的利益纷争由此进入胶着期,在这一阶段,为了抢夺SE的掌控权,运营商甚至在NFC全内置合约机中屏蔽SE功能,以推广NFC-SWP方案。

“谁掌控了SE,谁就掌控了SE上的内容和相应沉淀资金,故手机制造商、银行、运营商分别是全内置方案、NFC-SD方案、SIM-SWP方案的支持者。”申银万国的研究报告如是说。

2012年6月,中国移动与银联签订《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框架协议》,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这次合作意味着硬件应用归运营商,软件应用归银联。也正是这一标志性事件,让移动运营商心生退意,从此淡出NFC江湖。

陈建伟曾在中国电信负责NFC技术的开发,工作多年后他离开时心里已有明悟,运营商主导移动近场支付的时代已过去。“移动和银联合作后,移动方面只承担SIM卡成本,用户数据却都归属银联,加上3G和4G逐渐盛行,投资需求很大,移动在NFC方面就大大减少投入。”陈建伟表示,从那以后,中国联通(600050,股吧)和中国电信也减少了在NFC上的投入。

在第二阶段的纷争中,银联貌似成了赢家,但由于中国移动并不积极,SIM-SWP方案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NFC支付在中国依然鲜为人知。

第三个阶段由此登场。从2013年开始,手机厂商逐渐成为NFC支付的主体,手机全终端模式也成为NFC支付的新潮流。根据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统计,2014年9月底,国内上市NFC手机将达20款,所有品牌涵盖三星、HTC、SONY、LG、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价格覆盖高中低档次。苹果支付也正是属于全终端模式。

“来自市场的力量远比移动运营商和银联要大。”陈建伟表示,明年肯定会有一批NFC支付应用上线,例如公交刷卡应用、会员卡支付应用等。

据李晓枫介绍,央行也在推NFC技术试点。目前,浙江基于SE元件可做手机个人信贷,并开通手机征信,即手机通过SE元件的保护查询个人征信,央行征信中心把信息发送到手机上。

统一全球移动支付?

从全球范围来说,谁将成为未来NFC支付的主导者尚不明朗,但可确定的是,胜利者一定对产业链,特别是终端设备,有着强大的控制力。

在美国,与Pay功能基本接近的GoogleWallet曾高调推出,但因为缺乏运营商、硬件厂商的支持而以失败告终。王维东表示,Google本身是互联网公司,而NFC强调终端支持。此外,NFC技术涉及移动运营商和卡组织的多方利益,美国的卡组织和移动运营商自己都在探索NFC技术,Google对产业链的控制力明显不足。这些原因导致了GoogleWallet的失败。

日本的NFC支付在全球普及度最高。中信证券研究显示,截至2010年,日本市场大约有9800万用户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移动支付渗透率超过50%。长期以来,日本所采用的并非不是标准的NFC技术,而是运营商NTTDoCoMo联合索尼公司共同打造的一个封闭产业链,即Felica。陈建伟解读道,Felica从表面看很像全终端NFC手机,硬件全部在手机上,软件控制权却在运营商手中。NTTDoCoMo推出Felica后,另外两家运营商KDDI和软银也纷纷加入Felica阵营。但随着NFC技术大势所趋,目前三大运营商几乎都放弃了Felica技术,转而研究NFC支付。

“目前日本运营商主要是搞NFC-SWP,不过苹果支付出来之后就未必了。”陈建伟说。

日本的NFC支付能够获得普及,这和运营商与和银行之间的“一家亲”密不可分。在日本,由于其宽松的金融环境,运营商普遍向银行注资,从而达到利益一致。例如,运营商NTTDoCoMo于2005年4月向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注资100亿日元获得34%股份;运营商KDDI于2006年4月宣布与日本东京三菱UFJ合资筹建首家以移动电话作为主渠道的银行。

NTTDoCoMo曾经试图向全球进行商业模式复制,却遭遇惨痛失败。平安证券认为,NTTDoCoMo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对当地产业链的主导权缺失。

中信证券研究显示,在韩国,移动支付渗透率甚至高于日本:,2011年,运营商KT用户总计使用了3000万次NFC服务,交易金额达到950万美元,运营商SK已经发行了超过150万张NFCSIM卡,其移动支付产品“SmartWallet”拥有400万用户。目前韩国70%电子支付由手机来完成,手机支付用户占比60%。韩国政府对手机支付大力扶持,对支持近场支付的商户提供2%的消费税优惠。而零售、餐饮、宾馆等行业商户如果不接受手机支付,将被作为重点税务检查对象。

平安证券研究认为,苹果将成为未来全球移动支付产业惟一的整合者和主导者。“从GoogleWallet的折戟,到NTT模式全球推广失败,我们看到的是苹果统一全球的可能。”

然而,苹果“单打独斗”搞NFC令美国的移动运营商深受打击。9月9日苹果支付发布一周后,美国的AT&T、Verizon、T-Mobile联合宣布,正在游说苹果公司下一步推出NFC-SWP版本。该联合声明称,三家移动运营商已成立Softcard“软卡”联盟。联盟CEOMichaelAbbott对媒体表示,目前正在和苹果公司合作,希望在2015年下半年,也就是iPhone6S发布时推出基于NFC-SWP的移动支付系统。

在中国,那么,苹果支付是否一路坦途?答案也未必。

易观国际分析师李烨认为,苹果支付在中国还将面临和移动运营商间的利益制衡。NFC支付场景和应用铺开后,培养民众对NFC的认知和使用习惯还需要投入很多成本,“支付宝和微信在推广移动支付时都不惜重金”。而在中国,未来NFC的推广成本由谁支付?

银联专家认为,苹果支付目前合作的都是国外卡组织。在国外普及Pay,卡组织也需要逐台改造POS终端,涉及大量成本,和银联的闪付改造成本差不多。闪付的改造成本,一个POS终端需约几百元。

波士顿咨询董事经理何大勇表示:“支付是个利润很薄的??业,消费端和商户端双边激活是核心。GoogleWallet是消费端搞好了,商户端跟不上;Square则反之。苹果能否将商户和消费双激活,是苹果支付能否普及的关键。”

“国内市场要想做起来,还是要有具有行业整合能力的企业。”李晓枫认为,阿里巴巴和腾讯颇具潜质,在技术和行业整合力上都有优势。